==========
以下是引用 yctsg 于 2008-11-7 9:07:18 发表的文字:
经过指导后,我查看了一下。中文图书新(书目数据)中没有998信息。注录人员只在册信息中输入了批次号。注录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操作不便的意见。每次从书商提供的marc数据或套录其它编目中心的数据。首先是检索,检索出来以后用另存到书库,不便之处是,每次都要增加905和998。他们的要求是能不能系统自动增加905和998字段。
有几个疑问:为什么要用种批次号和册批次号?同一种书第二次入库后,种批次号如何操作?(种信息应该不要注录了吧,只要注录册信息吧,好像又不是这样?种次号也改变啊,这样说来,种和册的分离还是不彻底的。我的理解是同一种书在种库中只应该有一个记录。不同的图书馆种信息应该都一样。因此应该将种次号放在实体中才是完美的。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
你说的书目统计,说得比较模糊,没有说明具体是哪种统计。从一般概念来说,和书目数据直接相关,关联度很高的统计,都可以叫做书目统计。
书目统计必然有一个参与统计的数据范围的问题,用书目记录里面的编目批次号来指定统计范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
除了用编目批次号来指定书目统计的参与记录的范围,还可以用记录路径文件来指定参与记录的集合。记录路径文件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创建。例如,要参与统计的一批书目记录有某种共同的特征,并且可以通过书目查询窗检索出来,那么就可以在数据查询窗中把这些记录的路径保存到一个文件,给书目统计提供一个入口。
所以,这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并没有非要让编目人员利用编目批次号来指定记录集合进行书目统计。
既然编目批次号和记录路径文件为两个重要的途径,说明编目批次号还是重要的途径。它适合于这种情况:在编目新书的时候,图书馆都是一批一批进行的,很少听说哪个图书馆是一本书编好了就零星进入后续环节的。所以,对一批一批的编目记录,用编目批次号最科学,最方便。
编目部的工作人员在选定批次号的时候,自然是按照合适的批次来进行的。同一批的编目记录,批次号都是一个值,只有当开始新的一个批次后,才使用新的批次号。
批次号的输入并不麻烦。关键是你要在每批操作前对空白工作单进行适当设置,让998字段进入空白工作单。这样,每次调出空白工作单,里面本来就有合适的998字段内容,根本不需要你去输入。相关操作问题,如果不会,我们可以另贴讨论。
905字段要输入,这是图书馆编目人员的职责了。软件可以提供一些方便,例如905里面的$d从分类号字段复制过来,$e自动创建等。一些缺省值,完全可以设置在缺省工作单中。至于套录的现成编目数据,在里面插入一个905字段也不是什么难事。
自动增加905和998是可以考虑的。增加998字段比较容易理解(例如补充一个Ctrl+A功能类型)。而增加905字段则不好理解,因为这里面操作挺繁琐的(现在实际上Ctrl+A功能中已经有为905服务的子功能了),每个图书馆的做法都有些差异,还请你仔细解释一下,看看有没有这个可能。要自动化到完全自动,或者“一键搞定”的程度,可能还有一定的路要走 -- 不全是开发的问题,而是一些概念的问题。
905字段本身,从以往的CNMARC标准的角度,这是一个中国自行扩充的字段,有诸多问题。我们的倾向是,将来的系统逐渐会淘汰掉905的部分或者全部子字段。如果从输出ISO2709的角度,可以在输出的时候构造出这个字段内容来。这些方面的话题比较前沿,如果可能我们可以保持联系,持续探讨。
~
下面说说册记录里面的批次号。
册记录里面的批次号,是为册操作准备的。比如一些图书重复购买,第二次来书的时候,编目记录已经有了,只要新增加册记录。为了区分新增加的册记录和原来的册记录,用册记录里面的批次号是一个好办法。新增了册之后,类似要打印书的标签等,不是要打印全部册的标签,而仅仅是要打印新增册的标签。
所以,书目记录里面的批次号(编目批次号)和册记录里面的批次号(验收批次号),用途和意义都是不同的,互相也不能替代。
两种批次号也是可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比如说,仅仅知道册里面的批次号,可不可以把这批册记录所从属的种记录的路径给自动弄出来(去重了的种记录路径)?答案是可以的,编写一个册统计方案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拐一个概念上的弯,如果仅仅知道这批新书的册的批次号,想要自动打印出相关的新书通报...,这是可以的。
~
书目记录里面的编目批次号,一般是给新的书目记录用的。也就是说,重复购买图书时,因为并没有进行新种的编目,所以编目员没有必要去修改已有的998字段内容。有人说,这样新添册的书就不会出现在新书通报中,因为涉及的书目记录没有更新批次号值。说得对。但这个效果正好是实际需要的效果呀 -- 不是完全新买的书,干嘛要出现在新书通报中呢?
从某种狭隘的角度,书目记录里面的编目批次号,也可以理解为“新书通报批次号”,可以这么理解。
~
关于种次号问题,这里有一些概念要澄清:
一个编目的种,一般就是排架意义上的种。也就是说,一个编目记录里面不应该有多个种次号(区分号)的需求。
但是这里有少量的例外。例如一些图书馆对卷册进行了区分,在同类书区分号的那个号里面,加入了另外一些部分。这就是你感觉的适合于放在册信息里面的部分。例如,同样一种书,里面有上下册的不同册,索书号里面总有些东西是各册不同的。
你思考的种和册分和不分的“哲学问题”,确实是存在的。经过我们长年的实践和思考,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答案。对于索书号的第一行分类号部分,自然是属于种比较好;涉及到卷册区分的部分,适合属于册。这里面可以有一种“覆盖顺序”的原则,就是,在种里面存储了的一个信息类型,如果在册里面也出现了,但不一样,那么册里面的这个信息覆盖掉种里面的信息。种里面的信息一般一些,而册里面的信息更个性一些。种和册里面的信息是互相有冗余的,不是完全正好相接的。
其实,在dt1000时代,就常有一些叫做“册价格例外”这样的字段/子字段称呼。意思就是,种里面有了一个价格,这是一般性的,如果有例外,册里面还会放一个更精确的。dt1000时代就有了这个思想。
关于种次号的问题,也就是说905$e中的内容,到底是放在种里面呢,还是放在册信息里面,我想上面的覆盖顺序原则已经解决了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一般情况下,就放在种里面,特殊情况下,册里面有相关的更个性的信息(例如种次号例外字段,更个性化的种次号的部分或者全部),软件自然明白该采用的顺序。
有关这方面的事情,还在不断发展中,也就是说软件字段结构也在变化,程序的处理方法也在逐步演进。我们从来没有说这部分不改进。推动软件进步的主要靠用户的实践,现在用户群中有一些比较超前的,我们正在配合进行各种试验,将来总结后会更大范围推广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