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引用 Harry 于 2009-2-26 22:09:00 发表的文字:
刚才找了半天,想把这个帖子删除,没找到删除按钮。应该把版面留给更有建设性的问题。遇到困难就发牢骚也不是我的风格,帮我删了吧。
两位老师的评论我基本接受,我接触dp2时间尚短,现在就下结论确实有失公允。
我要继续努力,做一个会使单反相机的农民,但我肯定不屑于用我的摄影技术去拍假老虎!
这是最后的闲话,以后只说实际问题。
顺便发个图与dp2共勉:
本图引自:http://www.taocang.com/art_info/001/1_17_10.htm
==========
删除这个帖子倒也不必。
关于你对dt1000的一些看法,也有其他人有类似的看法。虽然我不同意你的一些感觉和结论,但是,探讨一下到底是怎么形成这种感觉的?还是有意义的话题。因为这样可以找到原因,辨明方向,促使我们进步。
我觉得,由于您的身份的限制,您不大可能完整地接触一个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全流程,也不太可能面对大多数用户所经常面对的软件负荷,所以评价是很片面的。基本上说,我感觉您是在用一个编目子系统的感觉来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价。
dt1000系统正好编目子系统是我开发的。众所周知,在若干竞争系统中,dt1000的编目子系统是一个亮点。
编目子系统也在图书馆常常处在某种优势地位,例如图书馆编目部的工作人员素质较高(我说这话多少有些得罪人)、有足够的表达意愿和能力。
另外,许多书商要用dt1000的目的也主要在编目部分,因为书商要用这个“可盗”的子系统来进行MARC编目,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因此,dt1000的编目子系统,在若干阴差阳错的因素作用下,脱颖而出,获得了较好的口碑。
但是我们冷静分析一下,光停留在这个认识层面,是有些偏颇的,不公平的。
图书馆集成系统的流通子系统,相对于编目子系统,是另外一种光景。大部分人都认为流通没有什么太高水平,借借还还。但是,流通业务有一个关键的特点,就是可靠性要求很高。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让借书,读者会造反,会演变为一种政治问题,馆长弄不好要下台。所以,谈论所谓稳定性可靠性,用流通子系统来评价最合适。
dt1000系统因为种种原因,流通子系统并不稳定。一些问题暴露出来,甚至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例如居然允许册条码在系统中发生大面积重复,不给与警告和防范,带病运行。
我这么一说,许多人就意识到,dt1000并不稳定。不过,还有一些人,正是dt1000的用户单位,因为上述的严重问题没有暴露到一定程度,他们也得过且过,不把隐患当作一种问题,居然齐声说dt1000没有什么问题。作为开发者,我看到这样的现象,我并不得意,因为我知道问题很严重。问题迟早要暴露,作为负责任的态度,就是要防患于未然,提前去应对和解决。
综合评价dt1000系统,这是一个毛病百出的系统。当然,评价它需要时间和机缘,也要耗费一定的精力。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谈到哪里就谈谈,一点一点,而还没有到成体系、线、面地去“揭批”的地步。dt1000系统也曾经一度把创造它的公司带入窘境 -- 这个公司一度迷信这个产品可以一直卖下去而不改进它。
我现在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在全面设计一个好的系统,另外一方面,我不可能完全彻底脱离自己以前的职业生涯的巨大影响,一些以前的问题和遗憾,也在促使我避免那些陷阱。简单说,就是dt1000中的大量问题,避免它的出现,是我设计新系统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这个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一般情况下不去热心参考谁的现成系统的做法,我认为这常常会“坏眼”,令你看了比不看还糟糕 -- 损害了自己的灵感,损害了自己的艺术感。这个原则包括对自己曾设计过的dt1000 -- 若记不住dt1000是如何弄的,正好,正好可以重新设计。
我每天辛勤工作,每天都有进步和收获,如果要拉一个单子,上面可以写五千个理由,告诉你我有什么进步和创意。可惜,许多东西都是基础性的工作,从软件表面是看不出来的。
单说到先进性、稳定性,一定要有事实依据,要有理由,要进行分析。我当然有理由。围绕产品本身,产品的文档,和这个论坛,会逐步形成一个证据的海洋。
只是心里面常常还是感到很冤屈:辛苦工作这么多年,自己的成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注意,连研究都不研究一下就被随意否定。要觉得dt1000好,那你们就去用dt1000吧,别再来找我提什么dt1000的意见。
要我自己说现在的dp2不如dt1000,我找不出任何理由。周围的环境常常面对用于测试和模拟的dt1000系统,每当我用到不过5分钟以上,就会对dt1000发生不耐烦的情绪,而不会有任何怀旧的感觉,什么喜爱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我脑子里有一个“问题清单”,作为专业人员,我一看见那东西就想起了一千一万,要我去喜欢那个东西,那是做不到的。
从理智的角度,也是一样:我们投入巨资,作这个新的系统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理想和寄托?为什么要重新全部创造,而不是简单去敲敲打打?
~~~
还有您比较关注二次开发是什么原因呢?关注二次开发,给我一个感觉,也许正是标准的“误会”:让我以为我遇到了一个同道中人,可以讲清楚道理的人士。看来我比较轻率地形成了这种感觉,今后要注意防范了。
我有一种悲观的预感:那么多极致发挥的东西,可能到了你那里不能理解和欣赏,成了还不如为dt1000垫底的东西了。我不知道是我出了问题,还是别人出了问题。
不过,我原来就以为,一个出色的系统,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来等待别人做出准确的评价。东西本来就在那里,早几年就是那样了,一直也没有太大变化。可是评价在变,随着了解程度的增大而发生变化。
我不否认系统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有一些毛刺,许多功能还在不断改变中。但是请注意,我们卖给用户的系统是一个生产性的系统,每天都在投入工作,功能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水平,这并不是“慢慢改进得来”的,而是一开始就是那样。后面的完善,都是非本质性的。
就好比一个孩子,2岁的时候就很乖,五脏六腑就齐全了,也没有心脏病。并不是说,一个小孩要靠年龄长大来消失心脏病。他从小就没有心脏病,就是可靠的。
这是驳斥你说的“半成品”说法。现在那么多用户单位都在开足马力使用它,并无半点懈怠,“半成品”是满足不了用户的“全面”需求的。要说dt1000系统内的好多功能没有编完,是个半成品,那还有点靠谱。可是你现在分明说的是dp2系统,这让我非常不解。
从系统的开发时间来说,内核起始于2003年。而所依赖的.NET技术,Microsoft早在2000年就成型了。图书馆应用系统,起始于2006年,距今也有三年,不算短了。
而手册问题,第一手册需要编写时间,不代表软件功能不完善;第二,和其他公司的薄薄几页的“说明”相比,批评我们的几百页规模的手册,也是不厚道的。实际上您关心的似乎也在什么二次开发上,那和日常功能的使用无关,而是一种深入挖掘的应用。而这个层面,其他公司根本就不提供,系统没有那种灵活性。
也许系统多年后,仅仅是换了一些时尚的衣服穿上,但是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说得专业一点,这就是“体系结构”,软件的骨架。骨架一开始就是好的,并且也没法中途随便换。
这次的这个话题,使我朦胧中坚定了一种孤独的信心:所谓用户的意见,也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关键是开发者自己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坚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要耐得住寂寞,在暗夜中前行。好的东西本来就是好的,不是因为评价成好的才成为好的。
回想1998年,用户在说什么呢?那时候能料到10年后别人怎么说?记得1998年,我正在赶进度的烦恼之中,顾不上“思考”...。
知道2018年,用户,如果还有用户,在说什么呢?算了,什么也别想了,想了也没用,还是闷头自己写程序,然后自己微笑欣赏吧...。自己有自己的小宇宙。宇宙虽小,但是毕竟是一整个宇宙。
突然想到了一个词:锦衣夜行。本来穿了华丽的衣服,但是在暗夜里没有别人能够看到。这需要多大的自嘲精神和勇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