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 阿甲 于 2013/12/24 10:49:14 发表的文字:
目前总分馆模式下的读者是被封在一个特定的分馆下的,设想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总馆之下的A馆和B馆所有读者都可以通借通还,但显然他们不能在C馆借阅。这种情况下,如何设置?
第二种可能:只有部分A馆的读者允许同时可以在B馆借还书,这种情况如何设置?
分馆之间在互相信任的情况下,办理借还手续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例如利用管理员身份,就可以处理多个分馆的事务。
不是本分馆的读者,被允许在本分馆借书,只需要有账户记载就可以。
但从完善业务的角度考虑,图书是物体,有存储地点的问题。B 馆的读者是否可以把从 A 馆借的书还到 B 馆?B 馆收下这样的书如何处理?是否成批运输移交回 A 馆,还是干脆在 B 馆上架,让图书从此在 B 馆参与流通,或者将来自然“漂流”回到 A 馆?或者过一段时间清点一下,成批调拨回 A 馆?
另外,B 馆的读者可否在 B 馆的柜台提交请求,让 A 馆成批把所需的图书送来,读者在 B 馆办理借书手续?
所以,馆际互借,需要弄清楚这些情况,看在什么层次上满足需求。也可以先实现某些子集功能,一点一点扩展开。
由于办理借还手续本身是否对应了实际的物理操作,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管理中需要一定的设施和手段来保证严密性。例如,从软件功能的角度,可以选定一批图书,轻易用批处理办理了还书手续。但,管理员是否真的见到了图书的实物操作的么?亲自扫描过条码么?比如查出属于某个走廊书架的 200 本图书,在软件里面一下子就办理了还书手续,那么因为没有扫描实际的条码,这里面是否有错漏?甚至总册数也没有清点过就算操作完成了?
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单纯的一个这样的批还书的功能,可以不接触图书实物而完成操作,这就是一个坏功能。馆际互借功能,因为涉及的权限比较复杂,交接方角色复杂 --- 至少涉及到外馆的读者和管理员,本馆的读者和管理员,四种角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操作日志中留下这四种角色的信息,便于事后统计和审计,有可能中间有些手续是需要打印清单让有关人员签字表示负责的。好比图书馆的扣款,是要和卡中心定期对账的。这些因素在应用中都必须考虑,显然,比图书馆内部借书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