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数字平台。 您尚未登录。[登录] [注册新用户]
当前位置: 论坛首页 / 栏目 产品与服务 / 文章 847

点击:43936[回复顶层] [树状] [简明]


头衔: 农村户口
文章数: 22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6/6/25
[回复留言] [回复(需要先登录)] [引用(需要先登录)]普通文章第 1 楼
文章id: 841
请教:有关分馆之间的读者通借通还的设置问题

作者: 阿甲


目前总分馆模式下的读者是被封在一个特定的分馆下的,设想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总馆之下的A馆和B馆所有读者都可以通借通还,但显然他们不能在C馆借阅。这种情况下,如何设置?

第二种可能:只有部分A馆的读者允许同时可以在B馆借还书,这种情况如何设置?


发表时间: 2013-12-24 10:49:14





文章数: 10
积分: 100
注册时间: 2011/8/25
[回复留言] [回复(需要先登录)] [引用(需要先登录)]普通文章第 2 楼
文章id: 842
回复: 请教:有关分馆之间的读者通借通还的设置问题

作者: xiaoma


以下是引用 阿甲 于 2013/12/24 10:49:14 发表的文字:

目前总分馆模式下的读者是被封在一个特定的分馆下的,设想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总馆之下的A馆和B馆所有读者都可以通借通还,但显然他们不能在C馆借阅。这种情况下,如何设置?

第二种可能:只有部分A馆的读者允许同时可以在B馆借还书,这种情况如何设置?

>>针对第一种,理论上可以为A、B两个馆的读者库分配两个馆的馆代码,中间以英文逗号分隔(目前这种方式还没有放开)。
如果第一种情况的配置放开了,针对第二种情况,A馆可以建两个读者库,其中一个读者库的馆代码分配A馆和B馆两个馆的馆代码——这个库的读者,A馆和B馆都可以借还;另外一个读者库馆代码只分配A馆的馆代码——这个库的读者只能在A馆借还。


发表时间: 2013-12-24 14:34:23


头衔: 农村户口
文章数: 22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6/6/25
[回复留言] [回复(需要先登录)] [引用(需要先登录)]普通文章第 3 楼
文章id: 843
回复: 回复: 请教:有关分馆之间的读者通借通还的设置问题

作者: 阿甲


非常感谢!你说的“还没有放开”,是不是说暂时还没有给系统管理员进行设置的窗口,但理论上可以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来实现?

以下是引用 xiaoma 于 2013/12/24 14:34:23 发表的文字:

>>针对第一种,理论上可以为A、B两个馆的读者库分配两个馆的馆代码,中间以英文逗号分隔(目前这种方式还没有放开)。如果第一种情况的配置放开了,针对第二种情况,A馆可以建两个读者库,其中一个读者库的馆代码分配A馆和B馆两个馆的馆代码——这个库的读者,A馆和B馆都可以借还;另外一个读者库馆代码只分配A馆的馆代码——这个库的读者只能在A馆借还。



发表时间: 2013-12-24 18:23:10
最后修改时间: 2013-12-24 18:23:47





头衔: 总工
文章数: 539
积分: 5390
注册时间: 2005/9/5
[回复留言] [回复(需要先登录)] [引用(需要先登录)]普通文章第 4 楼
文章id: 844
回复: 请教:有关分馆之间的读者通借通还的设置问题

作者: xietao


以下是引用 阿甲 于 2013/12/24 10:49:14 发表的文字:

目前总分馆模式下的读者是被封在一个特定的分馆下的,设想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总馆之下的A馆和B馆所有读者都可以通借通还,但显然他们不能在C馆借阅。这种情况下,如何设置?

第二种可能:只有部分A馆的读者允许同时可以在B馆借还书,这种情况如何设置?
 
分馆之间在互相信任的情况下,办理借还手续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例如利用管理员身份,就可以处理多个分馆的事务。
 
不是本分馆的读者,被允许在本分馆借书,只需要有账户记载就可以。
 
但从完善业务的角度考虑,图书是物体,有存储地点的问题。B 馆的读者是否可以把从 A 馆借的书还到 B 馆?B 馆收下这样的书如何处理?是否成批运输移交回 A 馆,还是干脆在 B 馆上架,让图书从此在 B 馆参与流通,或者将来自然“漂流”回到 A 馆?或者过一段时间清点一下,成批调拨回 A 馆?
 
另外,B 馆的读者可否在 B 馆的柜台提交请求,让 A 馆成批把所需的图书送来,读者在 B 馆办理借书手续?
 
所以,馆际互借,需要弄清楚这些情况,看在什么层次上满足需求。也可以先实现某些子集功能,一点一点扩展开。
 
由于办理借还手续本身是否对应了实际的物理操作,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管理中需要一定的设施和手段来保证严密性。例如,从软件功能的角度,可以选定一批图书,轻易用批处理办理了还书手续。但,管理员是否真的见到了图书的实物操作的么?亲自扫描过条码么?比如查出属于某个走廊书架的 200 本图书,在软件里面一下子就办理了还书手续,那么因为没有扫描实际的条码,这里面是否有错漏?甚至总册数也没有清点过就算操作完成了?
 
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单纯的一个这样的批还书的功能,可以不接触图书实物而完成操作,这就是一个坏功能。馆际互借功能,因为涉及的权限比较复杂,交接方角色复杂 --- 至少涉及到外馆的读者和管理员,本馆的读者和管理员,四种角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操作日志中留下这四种角色的信息,便于事后统计和审计,有可能中间有些手续是需要打印清单让有关人员签字表示负责的。好比图书馆的扣款,是要和卡中心定期对账的。这些因素在应用中都必须考虑,显然,比图书馆内部借书要复杂得多。


发表时间: 2013-12-24 22:01:20





头衔: 农村户口
文章数: 22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6/6/25
[回复留言] [回复(需要先登录)] [引用(需要先登录)]普通文章第 5 楼
文章id: 847
回复: 回复: 请教:有关分馆之间的读者通借通还的设置问题

作者: 阿甲


回复了两次,都没有成功(一次断电了,一次超时了),呵呵。长话短说。
 
简短来说,我觉得这是个规则与策略的问题。在很难判断用户的应用策略(也不便预设)的情况下,不如先给出简明清晰的规则,采用尽可能保守的应用方案,先观察他们具体会如何应用,然后回头再来细致考虑最佳的应用策略(但也只是建议性的,因为每一家的情况不一样)。
 
A、B馆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同一单位的内部关系和不同的单位的协议关系 ,无论哪种关系,他们自己会想出很好的保护和限制方法,我们不妨先观察、多学习他们的做法。
 
我觉得楼上小马提出的第二种方法最好,先向部分读者试着开放,观察试运行:他们到底用不用、使用的频率如何、使用的方法、什么地方感到困难、什么地方其实也很容易……?因为只影响到少部分读者,相信即使产生纰漏,补救也不难:)
 
以下是引用 xietao 于 2013/12/24 22:01:20 发表的文字:

以下是引用 阿甲 于 2013/12/24 10:49:14 发表的文字:

目前总分馆模式下的读者是被封在一个特定的分馆下的,设想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总馆之下的A馆和B馆所有读者都可以通借通还,但显然他们不能在C馆借阅。这种情况下,如何设置?

第二种可能:只有部分A馆的读者允许同时可以在B馆借还书,这种情况如何设置?
 
分馆之间在互相信任的情况下,办理借还手续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例如利用管理员身份,就可以处理多个分馆的事务。
 
不是本分馆的读者,被允许在本分馆借书,只需要有账户记载就可以。
 
但从完善业务的角度考虑,图书是物体,有存储地点的问题。B 馆的读者是否可以把从 A 馆借的书还到 B 馆?B 馆收下这样的书如何处理?是否成批运输移交回 A 馆,还是干脆在 B 馆上架,让图书从此在 B 馆参与流通,或者将来自然“漂流”回到 A 馆?或者过一段时间清点一下,成批调拨回 A 馆?
 
另外,B 馆的读者可否在 B 馆的柜台提交请求,让 A 馆成批把所需的图书送来,读者在 B 馆办理借书手续?
 
所以,馆际互借,需要弄清楚这些情况,看在什么层次上满足需求。也可以先实现某些子集功能,一点一点扩展开。
 
由于办理借还手续本身是否对应了实际的物理操作,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管理中需要一定的设施和手段来保证严密性。例如,从软件功能的角度,可以选定一批图书,轻易用批处理办理了还书手续。但,管理员是否真的见到了图书的实物操作的么?亲自扫描过条码么?比如查出属于某个走廊书架的 200 本图书,在软件里面一下子就办理了还书手续,那么因为没有扫描实际的条码,这里面是否有错漏?甚至总册数也没有清点过就算操作完成了?
 
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单纯的一个这样的批还书的功能,可以不接触图书实物而完成操作,这就是一个坏功能。馆际互借功能,因为涉及的权限比较复杂,交接方角色复杂 --- 至少涉及到外馆的读者和管理员,本馆的读者和管理员,四种角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操作日志中留下这四种角色的信息,便于事后统计和审计,有可能中间有些手续是需要打印清单让有关人员签字表示负责的。好比图书馆的扣款,是要和卡中心定期对账的。这些因素在应用中都必须考虑,显然,比图书馆内部借书要复杂得多。


发表时间: 2013-12-25 09:46:26





头衔: 总工
文章数: 539
积分: 5390
注册时间: 2005/9/5
[回复留言] [回复(需要先登录)] [引用(需要先登录)]普通文章第 6 楼
文章id: 848
回复: 回复: 回复: 请教:有关分馆之间的读者通借通还的设置问题

作者: xietao


以下是引用 阿甲 于 2013/12/25 9:46:26 发表的文字:

回复了两次,都没有成功(一次断电了,一次超时了),呵呵。长话短说。
 
简短来说,我觉得这是个规则与策略的问题。在很难判断用户的应用策略(也不便预设)的情况下,不如先给出简明清晰的规则,采用尽可能保守的应用方案,先观察他们具体会如何应用,然后回头再来细致考虑最佳的应用策略(但也只是建议性的,因为每一家的情况不一样)。
 
A、B馆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同一单位的内部关系和不同的单位的协议关系 ,无论哪种关系,他们自己会想出很好的保护和限制方法,我们不妨先观察、多学习他们的做法。
 
我觉得楼上小马提出的第二种方法最好,先向部分读者试着开放,观察试运行:他们到底用不用、使用的频率如何、使用的方法、什么地方感到困难、什么地方其实也很容易……?因为只影响到少部分读者,相信即使产生纰漏,补救也不难:)
 
以下是引用 xietao 于 2013/12/24 22:01:20 发表的文字:

以下是引用 阿甲 于 2013/12/24 10:49:14 发表的文字:

目前总分馆模式下的读者是被封在一个特定的分馆下的,设想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总馆之下的A馆和B馆所有读者都可以通借通还,但显然他们不能在C馆借阅。这种情况下,如何设置?

第二种可能:只有部分A馆的读者允许同时可以在B馆借还书,这种情况如何设置?
 
分馆之间在互相信任的情况下,办理借还手续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例如利用管理员身份,就可以处理多个分馆的事务。
 
不是本分馆的读者,被允许在本分馆借书,只需要有账户记载就可以。
 
但从完善业务的角度考虑,图书是物体,有存储地点的问题。B 馆的读者是否可以把从 A 馆借的书还到 B 馆?B 馆收下这样的书如何处理?是否成批运输移交回 A 馆,还是干脆在 B 馆上架,让图书从此在 B 馆参与流通,或者将来自然“漂流”回到 A 馆?或者过一段时间清点一下,成批调拨回 A 馆?
 
另外,B 馆的读者可否在 B 馆的柜台提交请求,让 A 馆成批把所需的图书送来,读者在 B 馆办理借书手续?
 
所以,馆际互借,需要弄清楚这些情况,看在什么层次上满足需求。也可以先实现某些子集功能,一点一点扩展开。
 
由于办理借还手续本身是否对应了实际的物理操作,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管理中需要一定的设施和手段来保证严密性。例如,从软件功能的角度,可以选定一批图书,轻易用批处理办理了还书手续。但,管理员是否真的见到了图书的实物操作的么?亲自扫描过条码么?比如查出属于某个走廊书架的 200 本图书,在软件里面一下子就办理了还书手续,那么因为没有扫描实际的条码,这里面是否有错漏?甚至总册数也没有清点过就算操作完成了?
 
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单纯的一个这样的批还书的功能,可以不接触图书实物而完成操作,这就是一个坏功能。馆际互借功能,因为涉及的权限比较复杂,交接方角色复杂 --- 至少涉及到外馆的读者和管理员,本馆的读者和管理员,四种角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操作日志中留下这四种角色的信息,便于事后统计和审计,有可能中间有些手续是需要打印清单让有关人员签字表示负责的。好比图书馆的扣款,是要和卡中心定期对账的。这些因素在应用中都必须考虑,显然,比图书馆内部借书要复杂得多。
 
 
我猜测您的意思是这样:现在先关注一下,读者到藏书所在馆去借阅,和直接还书到那里的情况?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情况(对于计算机和软件开发者而言),其他复杂情况暂不考虑。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的账户方面的便利,本来读者到他馆去作为普通读者借书,是要很麻烦的办一个那个馆的借书证;而有了账户在一个系统内的便利,就顺水推舟,许可这种情况就是了。
 
目前软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这些外来读者的读者类型?因为读者类型决定了他们的借书册数和期限等权限。似乎要定义一张 nxn 的对照表,把交叉情况都定义清楚。
 
另外,从丢书赔偿的责任,追讨未还图书方面,他馆的读者确实会带来很多麻烦,因为没有行政上的约束关系。所以我楼上也提到需要他馆的管理员身份介入,这是管理的需要,...
 
 
 
 


发表时间: 2013-12-25 17:50:16
最后修改时间: 2013-12-25 17:59:49





文章数: 301
积分: 3010
注册时间: 2005/9/5
[回复留言] [回复(需要先登录)] [引用(需要先登录)]普通文章第 7 楼
文章id: 851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请教:有关分馆之间的读者通借通还的设置问题



以下是引用 xietao 于 2013/12/25 17:50:16 发表的文字:

 目前软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这些外来读者的读者类型?因为读者类型决定了他们的借书册数和期限等权限。似乎要定义一张 nxn 的对照表,把交叉情况都定义清楚。
 
是的,如果想实现跨分馆借阅的效果,且不在每个分馆重复建读者数据。那么,必须面对读者类型组合的问题,跨分馆越多,这个定义内容就越多。
不过,是否可以制定这样一个管理而非技术规则,以回避这个问题:
1、凡具备跨馆借阅权限的读者,其读者类型值如果与当前馆中定义一致,就采用当前馆中的定义。
2、如果不一致,在当前馆定义中,如果有通配类型定义,则采用通配定义;如果没有通配定义,则无借阅权限。
3、也可考虑在读者类型中,通过分隔符分隔,配置多个类型值(比如采用馆代码区分)。从而实现各分馆类型定义的不混淆与干扰。


发表时间: 2013-12-26 15:59:36


头衔: 总工
文章数: 539
积分: 5390
注册时间: 2005/9/5
[回复留言] [回复(需要先登录)] [引用(需要先登录)]普通文章第 8 楼
文章id: 852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请教:有关分馆之间的读者通借通还的设置问题

作者: xietao


以下是引用 孤舟蓑笠翁 于 2013/12/26 15:59:36 发表的文字:

以下是引用 xietao 于 2013/12/25 17:50:16 发表的文字:

 目前软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这些外来读者的读者类型?因为读者类型决定了他们的借书册数和期限等权限。似乎要定义一张 nxn 的对照表,把交叉情况都定义清楚。
 
是的,如果想实现跨分馆借阅的效果,且不在每个分馆重复建读者数据。那么,必须面对读者类型组合的问题,跨分馆越多,这个定义内容就越多。
不过,是否可以制定这样一个管理而非技术规则,以回避这个问题:
1、凡具备跨馆借阅权限的读者,其读者类型值如果与当前馆中定义一致,就采用当前馆中的定义。
2、如果不一致,在当前馆定义中,如果有通配类型定义,则采用通配定义;如果没有通配定义,则无借阅权限。
3、也可考虑在读者类型中,通过分隔符分隔,配置多个类型值(比如采用馆代码区分)。从而实现各分馆类型定义的不混淆与干扰。
 
所说的依然是技术角度,而不是管理角度。
 
从管理角度,最常见的简洁的做法也许是为馆外的读者定义一个统一的册数权限,并且本馆内的不管什么书对于馆外读者都用这个权限。
 
从技术的角度,考虑最复杂的,按照各种不同的读者类型和图书类型交叉定义详尽的权限,这是必要的,但不是最常用的。完全穷举的应用法,实在是想起来令人感到难受。
 
跨馆的应用,也反过来考验以前数据制作中的一些做法,凸显出了它的意义。例如,读者记录里面的读者类型,“屯小教师”,就不是那么纯粹。如果定义为“教师”,对于这个类型在他馆映射定义权限的时候,就很纯粹且贴心;因为“XX小教师”的加了定语的定义法,单位多了以后,交叉定义会引起对照表的无限制膨胀。
 
其实,一个教师的读者记录,他/她所从属的单位(department 元素)自然表明了这个人的单位,无需在读者类型中重复定义。或者读者记录所在的读者库,也暗示了这个读者的所在单位。在一个单位内部,读者类型其实是“权限类型”的意思,不是职别或者部门之类的意思。“教师”之所以成为一个读者类型,主要是因为它和借书的最大册数有关。(通配符等是弥补问题的手段了)
 
不同的单位之间,“教师”的身份是可以对等和比拟的。好像国家之间的军队交往,接待的时候要同等军衔的出面。馆际之间的关系也类似,你给我的教师什么待遇,我就给你的教师什么对等的待遇,所以在单位之间,统一这个读者类型的划分,是有很大的管理意义的。


发表时间: 2013-12-26 17:33:39





头衔: 农村户口
文章数: 22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6/6/25
[回复留言] [回复(需要先登录)] [引用(需要先登录)]普通文章第 9 楼
文章id: 855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请教:有关分馆之间的读者通借通还的设置问题

作者: 阿甲


以下是引用 xietao 于 2013/12/26 17:33:39 发表的文字:

以下是引用 孤舟蓑笠翁 于 2013/12/26 15:59:36 发表的文字:

以下是引用 xietao 于 2013/12/25 17:50:16 发表的文字:

 目前软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这些外来读者的读者类型?因为读者类型决定了他们的借书册数和期限等权限。似乎要定义一张 nxn 的对照表,把交叉情况都定义清楚。
 
是的,如果想实现跨分馆借阅的效果,且不在每个分馆重复建读者数据。那么,必须面对读者类型组合的问题,跨分馆越多,这个定义内容就越多。
不过,是否可以制定这样一个管理而非技术规则,以回避这个问题:
1、凡具备跨馆借阅权限的读者,其读者类型值如果与当前馆中定义一致,就采用当前馆中的定义。
2、如果不一致,在当前馆定义中,如果有通配类型定义,则采用通配定义;如果没有通配定义,则无借阅权限。
3、也可考虑在读者类型中,通过分隔符分隔,配置多个类型值(比如采用馆代码区分)。从而实现各分馆类型定义的不混淆与干扰。
 
所说的依然是技术角度,而不是管理角度。
 
从管理角度,最常见的简洁的做法也许是为馆外的读者定义一个统一的册数权限,并且本馆内的不管什么书对于馆外读者都用这个权限。
 
从技术的角度,考虑最复杂的,按照各种不同的读者类型和图书类型交叉定义详尽的权限,这是必要的,但不是最常用的。完全穷举的应用法,实在是想起来令人感到难受。
 
跨馆的应用,也反过来考验以前数据制作中的一些做法,凸显出了它的意义。例如,读者记录里面的读者类型,“屯小教师”,就不是那么纯粹。如果定义为“教师”,对于这个类型在他馆映射定义权限的时候,就很纯粹且贴心;因为“XX小教师”的加了定语的定义法,单位多了以后,交叉定义会引起对照表的无限制膨胀。
 
其实,一个教师的读者记录,他/她所从属的单位(department 元素)自然表明了这个人的单位,无需在读者类型中重复定义。或者读者记录所在的读者库,也暗示了这个读者的所在单位。在一个单位内部,读者类型其实是“权限类型”的意思,不是职别或者部门之类的意思。“教师”之所以成为一个读者类型,主要是因为它和借书的最大册数有关。(通配符等是弥补问题的手段了)
 
不同的单位之间,“教师”的身份是可以对等和比拟的。好像国家之间的军队交往,接待的时候要同等军衔的出面。馆际之间的关系也类似,你给我的教师什么待遇,我就给你的教师什么对等的待遇,所以在单位之间,统一这个读者类型的划分,是有很大的管理意义的。
 
多谢详解!总体上,我对人是充满信心的,我相信当规则足够简明、清晰、合理时,人们就会倾向于选择采用最佳的策略来应对,当然是需要一点学习的过程^_^
 
比如A馆和B馆,面临明确的规则:相互开放借阅、设定为统一类型且权限完全相同的的读者将可以通借通还,那么管理员一定会妥善设置读者类型,直到最便利管理也最安全相互借阅为止。——当然中间也需要一点学习的过程,但渐渐会趋于最佳选择……
 
假如规则改变为另一种,那么他们会想出另外的法子去适应规则。当然规则本身也有适应、学习和调整的过程,渐渐趋于合理……
 
所以总体来说,我对人是充满信心的,呵呵O(∩_∩)O~
 
简而言之,目前阶段,希望先有明晰的规则,然后怎么做、如何适应?


发表时间: 2013-12-26 23:11:03



页 1 / 1
 

在线用户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我自己)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访客访客
当前栏目在线用户数 40, 总在线用户数 43